来源:中国书画交易网 作者:佚名
随着明中叶及清代前期工商业的繁荣,丝织生产展现了空前的盛况。工匠的分工细致,复杂的提花织机和多套色印染法在作坊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工艺技术上有了显著的提高,丝织印染生产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区,规模也大大超过前代。南京的云锦、四川的蜀锦、山西潞安州(今长治)的潞绸都是著名产品,特别是工商辐辏文化发达的江南五府: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也都是丝织的中心产地。湖丝质量好,最适于织提花锦缎。松江“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苏州、杭州更以生产优质绫罗纱缎久负盛名。明清政府在苏、杭、南京等地设立织造衙门,“以官领之,以授匠作”,负责供应上用(官廷)官用(官府)的丝绸衣物。私人手工业工厂和专业织工也大量涌现,其产品质量有的可与官办作坊媲美,以丝织为家庭副业的更是无计其数,所生产的丝绸棉纺大量投入市场和远销海外。清乾隆时徐扬《盛世滋生图》中所绘的苏州市街,经营丝绸棉布的商号即达三十六家,铺面宽敞,经营的货物品种极为丰富,从中也可看到此一地区丝织发展的盛况。
明清锦缎花式繁多,质地优良,其中妆花缎的成就尤为突出。妆花缎系在缎底上以各色丝绒织成花纹,并以金丝织于花纹边缘,极为精美宫丽,是织锦缎的重大发展。锦缎以南京、苏州两地产品最为著名。南京产品质地厚重,花色庄重,并在同一色中用不同的深浅色调的“退晕”方法,使鲜艳色彩对比中又具有协调的效果,有如天际彩霞,因有“云锦”之称。苏州织锦质地薄,花纹多仿宋代,图案于严谨中求变化,绚丽中见古雅,被称为“宋式锦”。宋式锦又根据不同用途在花纹设计上有所差异,用作被面靠垫者花纹较大,称为“大锦”,花纹较小的适于书画锦匣的装衬,称为“小锦”。
丝织品种和装饰花纹较前代大大丰富,据《天水冰山录》中所列的丝绸缎匹服饰共五百三十多种,包括织锦妆花缎、绢、绫、罗、纱、纳、改机、绒、锦等,其中仅缎一项即有一百四十余种。花纹有云龙、云凤、飞鱼、仙鹤、斗牛、麒麟、狮子、孔雀等瑞兽。清康熙时编纂的《苏州织造局志》中载“上用”缎匹衣物有一百八十多种(其中包括“特用”袍服二十三种),官用的也达六十种,犹“未能尽载”,装饰花纹则有龙凤、翎毛、宝相莲花、葵花、四季花和灵芝、如意寿字等吉祥图案。在明清小说如《金瓶梅》、《红楼梦》里对贵族衣饰的具体描述中也可了解花色品种之繁多。这些文献材料在现存的明代藏经封面、原裱书画及传世和出土袍服衣料等实物中大部可以印证。如云龙海水、缠枝宝相花、落花流水游鱼、云鹤、梅蝶、胡桃锦及宋式的八达晕、方棋、龟背如意等图案可经常在各博物馆藏品中见到。这些纹样或继承前代传统注重装饰和变化,或侧重写生表现娇艳的意态,各具有豪放、活泼、富丽、典雅的艺术特色。
明定陵出土的袍服缎匹三百多件,为苏杭织造,大多用金线装饰,极为豪华。其中的龙袍上织以形态各异的团龙,织造技术相当复杂。从《天工开物》中关于龙袍的记载可知,所用工料之值要超出一般丝织物几十倍。这些“上用”的织物,体现了当时技术的高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缂丝工艺继承了宋元的传统技术,并有所发展。重要的产地在苏州及北京,除官办织造外还出现了民间作坊。以名人书画为蓝本的缂丝织物,大到气势奔放的立幅围屏,小到笔墨纤秀的扇册,织造得部非常逼真。一些皇室贵族的服饰花纹也有用缂丝织造的。
刺绣流行于广大城乡,大多为妇女的艺术创造。不少城市中还出现了经营和生产刺绣的绣庄。绣工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品种和多样针法,大大提高了刺绣的艺术表现力。在不同地区中展现了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如花纹突出的北京洒线绣,色彩浓艳质地坚固的山东鲁绣,历史悠久细腻典雅的苏绣,及后来涌现的湘绣、粤绣等都各具特色。清代出现的双面绣,花纹正反相同,工艺巧妙,针法多变化,反映了刺绣技术的进步。
明末的顾绣在明清刺绣中有突出的地位。相传顾绣开始于嘉靖时上海顾名世之妻缪氏,而其次孙媳韩希盂之刺绣最为精绝。顾名世为明末官僚,曾任尚宝司丞,在上海九亩田筑有露香园,故亦称“露香园绣”。顾氏之孙寿潜与画家董其昌等皆有交往,顾绣又多以名人书画为蓝本。顾绣配色典雅,针线平匀齐整,形象生动,又略以画笔点染补绣工之不足,表现古代书画名迹能得其韵致,而无生硬造作之感,颇为文人土大夫欣赏。顾绣的成就大大促进了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
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所穿百子衣,在罗上用金线绣出八宝、各种花草及生动的百子婴戏图案,婴几天真活泼,生动多姿,作放风筝、戏猫、捉鸟、读书等游戏,是现存明代的刺绣精品。
明清由于戏曲的繁荣,戏衣的生产也随之发展,昆剧流行的苏州扬州及京剧的发祥地北京都是戏装的重要产地。戏衣要求根据不同角色特点而设计,又要求色彩花纹突出,适合演出效果,从帝王将相的蟒袍到贫民的素褶子“富贵衣”(乞丐穿的带补丁的袍子)部需美观悦目。戏衣的刺绣则粗细并用,采用了打子、平金、盘金、堆绫、钉线等多种针法,配色鲜明协调,为中国古典戏曲舞台美术增添了光彩。
刺绣在民间极为流行,妇女常用以装饰衣枕鞋帽,图案仆实健康,又常采用剪纸花样,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有狮、虎、鸳鸯戏莲、喜上梅梢、四季花卉及几何图案,极为丰富,并流露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印染织绣也有所发展,并在本民族特点基础上与汉族艺术互相交流、如苗、侗、壮族的织锦刺绣,维族的回回锦、和田绸,蒙藏等族的服饰特点都很鲜明。新疆的地毯明清时传到蒙古和北京,而发展成为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国特种手工艺。
我国传统漆工艺到明代随着手工业的发达和官廷贵族及城市富有阶层的需要而趋于兴旺,技术精湛,花色品种繁多,官办作坊与私人制造的漆器部竞放异彩。
剔红是雕漆中的主要品种,系在器胎(金、银、木等)上层层髹漆,可多达百余层,然后用刀雕出花纹。此外根据色彩不同还有明快的剔黄(用石黄调漆代替银朱)、敦朴古雅的剔黑、灿烂悦目的剔彩(用不同颜色漆分层漆于胎上,每色都有一定厚度,制作时根据图案设计,分别刻出需要的彩漆,并在上面镂刻花纹,可造成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黑石的丰富色彩效果)。根据制法不同又有填漆(在漆地上根据图案刻出低陋花纹,填以色漆,然后加以研磨,使之光滑平整如画),镶嵌螺钿(将不同色彩光泽的螺钿嵌进漆面,或镌刻成人物山水花纹,填入漆面,及镶嵌金银珊瑚宝石)等。各种形式技法又互相结合,如有朱花黑地者,黑地朱花者,……据隆庆时黄成《髹饰录》所载,漆器品种分十四类,达四百八十一种。
明初永乐时在北京果园厂设立皇家漆器作坊,聚集能工巧匠,专门官廷生产漆器。元末名漆工张成之子张德刚,曾受到永乐皇帝召见录用,并授营缮所副使,果园厂漆器一直为人们视为珍品,从遗存作品考查,明初雕漆刀法圆润而不露痕迹,常雕花卉或花鸟图案,构图饱满,刀法精熟,花筋叶脉及禽鸟之翎毛,细如发丝,山水人物则多刻有锦地,简朴浑厚而生动(图406、407)。明中叶嘉靖万历以迄清代,刻工技巧更为高超,造型也日益丰富,大至数尺高的屏风,小到精巧的盘盒,都作的得心应手,但装饰也有过分追求纤细的倾向。
浙江嘉兴和安徽新安、江苏扬州等是漆器重要产地。出现了不少世代相传的优秀漆工。宣德时嘉兴栖塘漆工杨埙(字景和)以漆画和仿日本漆器著名,有“杨倭漆”之称。明代日本和中国造漆器技术互相影响,日本的描金漆器很受欢迎。杨埙吸收了日本漆器的长处加以发展,不止用金,而且以五色金钿并施,天真灿烂,所作山水人物漆画,神气飞动,兼善书法,制品多以泥金题款,技艺精绝,也受到日本人民的称赞。
漆器上嵌金银螺钿等称为“百宝嵌”,盛行于明代后期及清代。相传扬州一周姓漆工(或谓周翥)精于此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绿松石、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珍贵材料雕成山水人物花鸟,嵌于檀梨漆器之上,五彩陆离,奇妙无比,时称“周制”。清代王国琛、卢映之及其孙卢葵生都是制造百宝嵌的妙手。
随着漆器工艺制造的兴旺发达,总结漆器经验的专著也应运而生。隆庆(公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前后的制漆名匠黄成所写的《髹饰录》是古代重要而完整的漆工专著。《髹饰录》共分二卷十八章一百八十六条,较详尽的记述了漆器品种、制作方法、原料、工具,资料相当丰富,此书又在天启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由漆工杨明(号清仲)逐条加注,使材料更加详尽。黄成和杨清仲都是著名漆工,黄成精通古今髹法,造剔红刀法圆活清朗,可与果园厂制品媲美。
金属工艺也展现了新风貌。
铜胎珐琅工艺约在元代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我国,被称为“大食窑”。我国工匠将这一外来技术与传统艺术风格相结合,借鉴了古代青铜工艺、金银镶嵌和陶瓷器的造型和装饰,创造了雍容华贵具有民族风格的掐丝珐琅工艺。
掐丝珐琅的制作,是在锤铸成的金或铜胎上,焊以细铜丝掐成的图案花纹,将珐琅质釉分别填入图案内,入火焙干,再经过打磨,并在露出的铜丝部分镀以金银而成。因盛行于明景泰年间(公元一四五○—一四五六年),俗称“景泰蓝”,据传世作品考查,在明宣德时即已成熟,至清而不衰。掐丝珐琅工艺大部以蓝色釉(钴蓝、天蓝、宝蓝)作地(也有用白色或黄色作地的),依照花纹需要填入红、绿、黄、白、紫等色,再加上镀金银铜丝的闪闪光泽,造成典雅的艺术风格。花纹装饰多用缠枝莲、花果、龙凤珍禽及吉祥图案。铜丝掐成富于弹性的轮廓,又显得清晰明快。正因为具有富丽灿烂的特点,因而成为御用作坊监制的特种贵重工艺,入清则由内务府造办处专设的珐琅处大量烧造。
掐丝珐琅工艺多用于制作礼器(鼎、尊等)陈设品及实用品,也用于首饰装饰,大型器物造型端庄浑厚而又优美柔和,小型器物如盘盒碗等精巧典丽,从故宫太和殿之鼎、炉、仙鹤烛台,及后妃寝官中大量的摆设,掐丝珐琅工艺品几乎遍布宫廷殿堂,可见贵族对其赏识和喜爱。
借鉴掐丝珐琅、玻璃器及外来画珐琅技巧而制成的金属胎画珐琅,盛行于清初康、雍、乾等朝,主要产地除北京外尚有扬州广州等地。雍正乾隆时扬州有王世雄即擅此技,制品精美,在京师享有盛誉,人称“珐琅王”。广州工匠也为画珐琅作出贡献。画珐琅图案华美,活泼流畅,有的还画西洋人物花卉,它和掐丝珐琅一样取得很大发展。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ushihai.cn/news/baike/19911131263DD1CICBK75F4DIE2I9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