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书画交易网 作者:佚名
明代的金属工艺中,宣德时期盛行精工冶炼铸成的各种形式的铜炉,具有不同的光泽,古色古香,造型装饰都很丰富,颇适书室几案陈列,人称“宣德炉”。在江南也流行仿古铜器,嘉兴人张鸣岐及王凤江所制铜炉知名于时,松江胡文明按古式制造彝鼎尊卣等也非常精妙,当时称其制品为“胡炉”。以仿古铜器著名者尚有苏州徐守素等人。
由于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贵重金属及珠宝饰物的制作技巧很高,相传画家戴进曾当过银工,所造钗朵种种花鸟人物精巧绝伦。定陵出上的大量金器及首怖突出反映了这一领域的高超工艺水平。其中万历皇帝的金冠用细金丝编成,冠顶有两条金龙,极为精巧。皇后戴的风冠共出土四顶,每个上面都镶珍珠五千多颗,宝石一百多块,还装饰有数条金龙及衔珠点翠的凤凰。有的钗簪上嵌盘着楼台花鸟人物。
在民间,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字天池)创造的铁画是别出心裁的新颖品种。传说汤鹏与画家萧云从毗邻而居,艺术上受到薰染,自己试验以铁锤打盘曲成山水花卉等画,风格古朴,并注意表现笔法的神韵,精妙不减名家,受到当时人的推崇。铁画加边框可制成横幅、条屏、中堂等,将四面铁画又可拼合成铁灯,中间燃烛后铁画花影映于壁上,别有意趣。汤鹏对铁画的创造并达到相当造诣,显示了劳动工匠艺术的天赋与卓越的才能。
玉石、牙角、竹木等雕刻无论品种及装饰题材都有很大发展。
玉雕工艺在南方以江苏苏州等地为中心,北方则在北京的皇家作坊中聚集了不少琢玉名手,正如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南北方琢玉工艺互相交流,工匠们以他们的劳动的智慧为明清玉雕发展作出贡献。
玉石雕刻作为珍贵工艺品主要满足皇室贵族需要,多作为装饰陈设,品种繁多,有瓶、炉、觚、鼎、如意、花插,也有实用的杯、洗等。明代早期作品多仿古和摹刻自然界实物,纹饰简练,浑厚圆润;晚期追求玲珑剔透华贵繁复,有的玉器与其他工艺结合(如玉嵌金银丝,在金属制品、漆器、珐琅器上镶玉),清代官廷制品中尤多大型观赏性玉雕。
明代琢玉名手有万历时苏州之陆子冈,他长于减地阴文镂空浮雕等技巧,制品常见有盒、花插、发簪、香炉等,作品上镌有图章及子冈款,据载他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极为珍贵,其技艺为人所倾倒,因而一些传世玉佩也常假托他的名款。故宫藏有他雕的《茶晶梅花花插》,利用玉的茶色及白斑,巧妙地刻成老干白梅,清气袭人。设计及雕琢上确有独到之处。
清代前期,由于统一的多民族政权的巩固,社会安定,内地与新疆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著名的和阗及时尔羌玉源源运往内地,其他地区的玉料如玛瑙、玻珀、水晶、松绿石、青田寿山石等也被广泛应用,清廷造办处有专门琢玉作坊,而且 有相当细致的分工,玉雕在数量质量上都发展很快,特别在乾隆时期雕造了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
“玉山”为高级大型玉雕陈设品,其外形多为山形,以山水画为蓝本,就原材料的外形量材度势加以设计。“玉山”约创始于明代,至清代乾隆时期官廷造办处及苏州、扬州等地玉工创制了巨型玉山,如《关山行旅》玉山、《会昌九老》玉山、《大禹治水》玉山等,皆取新疆和田巨型玉材,以清代官廷画师的作品(如关山行旅为金廷标绘稿)或古代名画(如《大禹治水》依据宋代绘画)为蓝本,主要由扬州玉工制作。玉山镌刻费工费时,常需数年之久(大禹治水共刻八年,艰巨的采玉运玉的时间尚未计在内),是各族工匠智慧的结晶。
《大禹治水青玉山子》原材采用青润密致的青玉,高二二四厘米,宽九六厘米,重五千三百多公斤,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开山治水征服自然的生动场景,人物繁多,情节复杂,山石错综,气势磅腐,没有熟练的技艺是无法完成的,在制作时需先绘成分面图稿然后开雕。先后共用十五万个工作日,是占代玉器中最大的一件,也是玉石工艺史上的一次壮举。
象牙雕刻作为高级享用品,主要创作力量集中于官办作坊,清代尤为发展,产品除圆雕人物外,还有灯、扇、插屏、册页和层层套叠镂空的象牙球。
牙雕《月曼请游册》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作品,系依照官廷画师陈枚的稿本,由请廷造办处优秀工匠陈祖章等所刻。在十二幅里描绘了贵族妇女十二个月的各种生活场景,画稿精美,雕镂手法高超,以象牙雕人物、楼室,以玛瑙、玉石等雕饰山石器物,刷漆为底色表现水及天空,层次清楚,搭配和谐,色调以白为主,略施彩色,鲜明而素雅,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平。
牙玉雕刻常由官廷画师创稿后由匠师镌雕,画家与工艺匠师相互合作,促成了雕刻艺术的提高。
竹木雕刻在优秀传统上形成独立的工艺,用竹木普通材料雕镂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需要有相当精诣的艺术技巧。明清两代竹雕名手集中于嘉定、南京等地,木雕则广泛应用于建筑装修木饰件和宗教性雕像。用桃核巧妙的刻成花鸟人物,甚至《赤壁夜游》等复杂场景的桃核雕刻也别具一格。
明代嘉定之朱鹤(字松隣)、朱缨(字清父,号小松)、朱稚征(号三松)祖孙三人相继以刻竹著名,形成“嘉定竹派”,他们都擅长书画,所刻古贤佛像山水花木章法新颖,用刀如笔,逸趣横生,成为文房清玩(图412)。清代嘉定刻竹名手又有吴之璠、封锡舜、封锡禄等人,封锡禄还善刻桃核舟,康熙时曾一度召入官廷供职,他们的刻工都转向工细,颇受名流称赞。
明代以刻竹享有盛誉的还有南京的濮澄。濮澄字仲谦,活动于十五世纪,他善于选用天然竹根,利用其屈曲自如的特点加以雕镂,“勾勒数刀便与凡异”,以风致浑厚古雅著称,被认为是“金陵竹派”的代表。
竹雕风格具有古朴和精妙的特色,题材又适合文人趣味,常制成笔筒等,雕者多具文化修养,有的本人就是文人,因此成为登上大雅之堂的工艺。同样性质的还有制砚、制墨及诗笺刻印等,也都出现了很高水平。
综观明清两代五百多年中,工艺美术各门类随社会的发展在各时期出现不同特点。明初永乐以迄宣德时期,在元末动乱之后逐步恢复生产,工艺美术上承宋元之质朴而渐有新貌,景德镇之甜白瓷和青花瓷,北京果园厂的雕漆、宣德炉等都具有代表性。其后日趋华丽,乃有掐丝珐琅及斗彩瓷器之发展。特别是十六世纪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商品经济活跃,手工业发达,工艺美术追求精致华丽,陶瓷中的彩绘装饰和彩色釉大大丰富,丝织品花样繁多色调绚丽,文玩及特种工艺生产展现盛况。北京官廷作坊人材荟萃,苏州、扬州、南京、杭州、景德镇等有悠久的传统,深厚的社会基础及雄厚的技术力量,加之科学的发展和这些地区,特别是陶瓷丝织业中涌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推进了产量提高和技术上的突飞猛进。此时的瓷器、锦缎、金、银、铜、玉工艺、漆器螺钿、竹木雕刻、仿古器物以及文玩等都达到很高水平。装饰图案也花样翻新,除几何纹样缠枝花卉外,接近绘画的山水、人物、花鸟描绘在工艺上逐渐增多,吉祥寓意的题材也日益流行。清王朝初期征服全国的战争,曾破坏了社会经济,工艺美术也一度出现萧条,但随着康熙以后经济上的逐渐恢复,手工业又发达起来,质量和数量也渐渐超过明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工艺品务求质地技术之精良,陶瓷、织锦、缂丝、玉雕等传统产品展现新成就,画珐琅、玻璃器、象牙雕刻技术上也达到很高水平,在某些工艺中还对西方艺术有所吸收。有些作品在追求富丽精致中却明显地流于纤弱细碎,而民间工艺的一些作品却显示了健康的风貌。清代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上进一步交流,各民族的织绣,雕刻、金属等工艺也得到发展。清同治光绪以后的工艺虽仍沿袭康熙乾隆时的传统,然国力日衰,甚少创造,由于帝国主义侵略,使不少传统工艺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
明清工艺美术对近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些传统产品和精致的技艺需要继承与发展。因此,区分其精华与糟粕,总结历史经验,研究优秀技巧,可以为今大的工艺美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gushihai.cn/news/baike/19911131263DD1CICBK75F4DIE2I9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