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国民俗文化   作者:佚名   热度:

  尽管秦人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在陇右立足,但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人都未能控制整个陇右高原。

  公元前4世纪初,一直在渭水流域苦心经营的秦国,终于溯渭水而上突破至与渭水源头近在咫尺的洮河下游地区。

  半个多世纪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所筑秦长城,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起了一道抵御外患的防线。一条北向注入黄河的河流——洮河,成为了秦国西大门的选址。

  洮水之畔的临洮,便成了秦长城的西部起首之地。一条御外敌、求平安的巨形石龙,就是以此为起点,绵延甘肃境内八百多公里,越华池,入宁夏,东至鸭绿江。也无怪乎明朝才子解缙有诗云“长城只自临洮起,此去临洮又数程”。

  狄道:千年古县 风起“陇西”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这里的原住民是“狄戎”(西戎的一支)。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伐西戎后设置了邽县、冀县、豲道、绵诸道、狄道等,这些地盘都在陇山以西,于是合并成陇西郡,治所设在最西边的狄道。

  从战国到秦汉近500年间,陇西郡辖不断扩大,涵盖了青海东部、宁夏南部、甘肃中部的广大区域,而狄道一直就是陇西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其重要性相当于现在的西部省会城市。

  秦派往陇西狄道的第一位郡守是“李崇”。李崇的子孙世居狄道。从秦到汉朝的数百年间,李崇的后代先后做了狄道候、陇西候、汉大将军、河东太守、征西将军,陇西太守,从而根深蒂固。其中,飞将军李广之父李尚,任成纪令时将家从狄道迁往成纪(今甘肃平凉静宁)。李广的十六世孙李暠(351年-417年),史称“西凉武昭王”。到了唐朝,太宗确立“西凉武昭王”李暠为始祖,并宣称祖籍陇西。一时间,唐周边的附属国、外族都以被赐姓陇西李为荣。如今,自李崇首任陇西郡守住家狄道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陇西李氏”走南闯北,人才辈出,播迁于海内外,已形成一亿多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姓。

  马家窑文化:了不起的彩陶

  5700多年前,还没有文字的新石器晚期,洮河边也是人类理想的繁衍生息之地。

  1923年,发掘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来自瑞典的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甘肃,在临洮马家窑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彩陶器具。这批造型多变、纹饰绚丽的彩陶,正是由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之久的黄河先民创作而来,画有反映当时生活的种种场景。马家窑文化遗址的发现,也让临洮落得了“彩陶之乡”的美誉。  沿着洮河一路前行,同样由黄河水哺育而来、与古羌族人息息相关的辛店和寺洼两大文化遗址,也相继展现在世人面前。

  悠悠洮河滋润着沿岸人民的同时,也给当地送上了一块瑰宝。洮河边上的一种绿石头的妙用被发掘,用这种石头制成的砚台发墨快而不损毫,储量久而不干涸,叩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很快被当代文化名人所认可,并奉为开文运的器物,在皇家、士大夫中流传开来。于是,“洮砚”逐渐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并与当时的端、歙、澄泥并称全国四大名砚。

  丝路明珠 兵家必争 

  身为古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兵家必争的山水宝地,临洮其实一直都稳坐见证历史的头等舱。

  三国时期,姜维九伐中原,最远的一战甚至打到了古狄道,如今城东的岳麓山上还留下了登高可纵览全境的点将之台;唐朝节度使哥舒翰在此击退吐蕃,收复黄河失地,至今临洮古城内那座青砖砌成的纪功碑,就是“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一峥嵘历史的忠实记录者。

  临洮曾一度是汉人和吐蕃交战最为激烈的战场。千年前这里曾爆发了血洗黄土的长城之战,虽然唐军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但双方均死伤惨重,以至于王昌龄在战后十年路径临洮城外,都不住发出“白骨乱蓬蒿”的悲叹。

  这里不仅葬身了唐朝李氏的将士,也矗立着陇西李氏的祠堂。唐太宗在其所修著的《氏族志》中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而陇西李氏一脉,均奉老子李耳为始祖。

  相传老子为避战乱,骑着青牛,携宋、宝二子一路西行,最终在临洮寻得了他理想中的避世归隐之地。而他最终是在岳麓山上一处名为“凤台”的地方完成了飞升,如今山上的参天古树和残破的木匾碑文,或许就是这段神仙往事的最佳见证。

  临洮有大家,也有美人。据《三国志平话》等古籍所载,这里也曾是貂蝉出生的地方。貂崖沟内大如磨盘的巨石,曾是貂蝉梳妆的宝镜;而沟前一湾碧水的貂蝉湖,就是其沐浴焚香,以焕容貌、以解疲乏的天然澡堂。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张氏书房:沉浸在一座古城里的书香文化

下一篇:惊蛰迎仲春 春色正中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