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这是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他用毕生精力践行着音乐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为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他创作的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音乐史诗传遍全国,成为当时抗战的号角。

  生活的艰辛磨炼出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心怀劳苦大众的胸怀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出生前父亲已去世,母亲在一艘船上生下他,出生夜唯有大海和满天星辰为伴,故取名“星海”。出身贫寒的冼星海,从小跟随外祖父学吹竹箫,听母亲唱诵广东、澳门等地的民歌,令小星海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首广东地方小曲《顶硬上》,“顶硬上,鬼叫你穷,铁打心肝铜打肺,立下心肝去挨世……”歌词大意是挺直腰杆儿往前闯,谁叫你穷,立下决心挨过穷苦的日子……这首歌唱出了中国底层老百姓坚忍顽强的性格,也反映出母亲早年独自抚养小星海的艰辛。

  家庭的贫困,母亲的艰辛,培养了小星海独立自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关怀劳苦大众的宽广胸怀,同时,母亲也用她朴实的民歌为儿子播下了音乐的种子。

  从小喜欢音乐的冼星海于1919年进入新加坡养正学校学习,初显音乐才能。1922—1924年,在广州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后升入大学预科。出众的音乐才能,刻苦的学习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成为岭南大学的“名人”,在养正学校军乐队中学习到的单簧管演奏,让他享有“南国箫手”的美誉。

  1925年秋,冼星海进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音乐系学习,师从作曲家萧友梅和外籍小提琴教授托诺夫。1927年,萧友梅和蔡元培在上海创办国立音乐学院,冼星海追随萧友梅从北平到上海,考入国立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和钢琴,兼修作曲理论。后来他参加了由田汉组织成立的“南国社”,田汉对冼星海的爱国思想和创作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9年7月,冼星海发表了《普遍的音乐》,提出“中国需要的不是贵族式或私人的音乐”,而是“普遍的音乐”,“学音乐的人”要“负起一个重责,救起不振的中国”。“普遍的音乐”“救国的音乐”便成了他毕生的追求。

  1930年,25岁的冼星海远赴巴黎,在巴黎,他得到了日后成为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的马思聪的帮助,向小提琴演奏家保罗·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又向巴黎音乐学院著名的教授艾日·加隆学习和声、作曲和理论技巧。后来,在俄国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推荐下,冼星海考入了巴黎两所世界著名的音乐学校。

  在巴黎求学期间,冼星海虽然有老师们的帮助,但生活还是异常艰苦。“看到了流离失所,饥饿死亡的同胞;看到了黄包车和其他劳苦工人的生活;看到国共分裂的大屠杀……”这些来自祖国的消息和对祖国的热爱,激励着冼星海更加努力。他开始尝试创作合唱《牧歌》,艺术歌曲《雨天的乡村》《夜曲》等,这些作品的创作显现出了他的音乐才华,也锻炼了他的创作技巧。

  一个夜晚,室外突然狂风大作,冼星海因为没有棉被,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实在无法入睡,他便起来点灯创作,《风》这首带人声的三重奏作品就此诞生了,这是从生活的磨砺中沉淀出来的游子心声。《风》与男中音歌曲《中国古诗》破例在巴黎音乐学院新作品演奏会上演出,大获成功。冼星海也成为唯一一位考入巴黎音乐学院杜卡高级作曲班的中国留学生,并获得了荣誉奖。

  1935年5月,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学校希望他留校任教,他怀着对母亲和祖国的思念,踏上了回国之路。

  他把自己融入工人、农民当中,吸纳着来自人民的心声

  1935年,冼星海回国积极投入抗战歌曲的创作和救亡活动中。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了我整个东北,并把战火燃向华北。在这一紧要关头,冼星海积极参加了孙师毅和吕骥发起组织的“词曲作者联谊会”等进步组织,要让自己的“音乐创作充满着各种被压迫的同胞的呼声”。其间他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战歌》《救国进行曲》《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热血》《青年进行曲》《运动会歌》等抗日救亡歌曲。他还义务教领导救亡歌曲运动的干部作曲和指挥,定期到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创办的“山海工学团”做音乐辅导,教他们唱救亡歌曲。他的这些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冼星海参加由洪深领导的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队,到全国各地演唱救亡歌曲。在武汉他与张曙等组织了几十支歌咏队,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参加劳动,教他们大合唱,组织歌咏大游行。他自己在评价这段时期的音乐创作活动时说:“我的作品那时已经找到了一条路,吸收被压迫人民的感情。”在此基础上,冼星海创作了《保卫卢沟桥》《保卫武汉》《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等不同形式的抗战救亡歌曲。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百花生日“花朝节”

下一篇:寻梦牡丹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