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 中华文脉 中国文脉   作者:佚名   热度:

 因为《枫桥夜泊》 寒山寺闻名天下

  提起唐诗《枫桥夜泊》,恐怕大家都不会陌生。

  但因为史料有限,人们对于这首诗的作者张继并无过多了解。大家只知道他是天宝十二年(753)的进士。

  然而,在唐朝考中进士可不包分配,而是需要再次接受吏部的培训和考察,当时的人将这种考察叫作“铨选”。在铨选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才有可能得到空缺的就业岗位。要不就得参加朝廷为了选拔专门人才而举办的制科考试,才能得到就业的机会。不然,就得在家待业了。

  张继便是这样一位在铨选中落第的进士。他原本应该继续等待着官府发布新的就业岗位或招聘信息。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仓皇逃到蜀地,随即,天下文士也都四散逃难。因为当时江南的局势比较安定,因此成了不少文士避难的理想地区,张继便是逃往江南的一员。后来,他一路来到苏州,于是就有了“枫桥夜泊”的故事。

  在这个深秋的夜晚,张继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山河破碎、前程渺茫,漂泊在外的张继,心中的忧愁可想而知。而落月、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以及寒山寺的钟声,无疑加剧了诗人内心的愁绪。通读《枫桥夜泊》,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秋夜不眠人惆怅”的情景图。诗人通过诗中的意象,似乎也将内心的忧愁传递给了读者。有学者评价:《枫桥夜泊》的景物搭配与人物心境高度交融,成为后世艺术境界的典范。

  张继流传至今的诗歌不到50首,毋庸置疑的是,这首《枫桥夜泊》,是他一生之中最有名的诗歌,同时也是唐朝最有名的诗歌之一,并被编入了清人所编撰的《唐诗三百首》中。可以说,正是因为《枫桥夜泊》,大家才记住了张继。如果不是张继,寒山寺也许只不过是苏州城外的一座普通古寺。而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闻名天下,成为一处名胜古迹。

  质疑“夜半钟声” 欧阳修也翻车了

  然而,到了宋代,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却对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提出了质疑。他在《六一诗话》中便调侃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

  意思是:有的诗人为了追求好的诗句,不顾自己写下的句子在现实中是否合情合理,导致出现了许多语病。比如,唐朝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里写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得虽然好,可哪儿有寺庙会在三更半夜敲钟的?所以,所谓的“夜半钟声到客船”,肯定是张继为了写出好词佳句而硬写、虚构的情景。

  欧阳修的说法结合了当时的普遍现实情况:在宋代,大部分寺庙没有半夜敲钟的习惯。因此,欧阳修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可是,他质疑张继不要紧,关键他将自己的调侃写进了著作中。加上他本身影响力非常大,他质疑张继的说法,最后反而让他成了被吐槽的对象。

  北宋人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便从史料研究的角度对欧阳修进行了吐槽:“欧公认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不对。可我通过翻阅史料发现,《南史》中就有‘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的记载,这种钟大概是半夜敲的报时钟。南朝时期有个叫作丘仲孚的人,《南史》中说他‘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他列举了一系列的史料,说明“夜半”的确是有钟声的。只是这究竟是鸣的什么钟,还得深入调查研究一下。

  成书于宋代的《古今诗话》,则站在诗歌创作的角度上对欧阳修的说法进行了反驳:唐朝诗人于鹄在《送宫人入道归山》中有“定知别后宫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之句,而白居易在《宿蓝溪对月》中也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之语。唐朝人诗歌里写“半夜钟声”的又不止张继一个,怎么能因为张继这首诗歌出名就说他写错了呢?

  据陆游的研究 张继没写错

  姑苏城外半夜到底有没有钟声,进行过实地调研的人肯定是最有发言权的。北宋人彭乘便站在实地调研的角度,反驳了欧阳修的观点:“欧公在《诗话》中调侃唐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句,说半夜三更,哪儿的寺庙会敲钟呢?可经我调查研究,有的地方有人刚去世时,不分白天黑夜,都要敲钟。这种钟被称为‘无常钟’。也许张继当年在苏州寒山寺外,就是偶然听到了这种钟声吧。”

  后来,彭乘因缘巧合,还真遇上了途径苏州的机会。而且,他晚上还在当地的一家寺庙里借宿。到了半夜,他真的听到了钟声。于是,他想起了当年和欧阳修争论过的这个“夜半”是否有“钟声”的话题,心想:这就是“无常钟”吧,难不成庙里有人做法事?起床后,他便去问寺里的僧人:“你们这儿半夜敲的是什么钟?”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


上一篇:陶渊明的诗文集和小说集

下一篇:《金陵酒肆留别》:李白喝酒听曲散尽千金




  相关推荐